今天是:
小洞不补,大洞吃苦
来源:《中国纪检监察报》日期:2016-03-28 08:33阅读量:36056
用微信扫描二维码
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

我国民间有句俗话:“小洞不补 ,大洞吃苦。”表层意思是说,衣服鞋袜破了个小洞若不及时修补,等它破成大洞就苦于难以修补了;深层意思是说,小的错误不改正,等到铸成大错就要吃苦头了。这句俗话是人民群众总结种种经验教训,提炼成的颇具哲理性的警句,警示人们应把坏事消灭于萌芽或起始时期。

“小洞不补 ,大洞吃苦”这句俗话之所以广为流传,主要在于它揭示了“小错不改就会养成大错”的哲理。其实,这个道理古人早有劝诫。韩非《韩非子·喻老》中说“千里之堤,溃于蚁穴”——比喻小事不注意会酿成大祸或造成严重的损失。陈寿《三国志·吴书·陆凯传》中说“恶不可积,过不可长”——坏事不可积累,过错不可滋长。《尚书·旅獒》中说“不矜细行,终累大德”——不顾惜小节方面的修养,到头来会伤害大节,酿成终生的遗憾。

重视补“小洞”,古人不仅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诤言,还流传下来许多佳话。如,梁朝人顾协,顾协奉召官任通直散骑侍郎;顾协为官清廉,生活节俭,以致冬天衣服单薄;顾协在任中书舍人的时候,有个下属为了表示心意,给他送了两千钱,也就是二两银子,但顾协一见,立即火冒三丈,让人把这个下属拉下去,重打二十大棍,以予严厉教训。自此以后,再没有人敢来给顾协送礼。

共产党人历来注重补“小洞”,老一辈革命家补“小洞”的事例比比皆是。陈云不收礼,有口皆碑。有一次,陈云回故里探亲,回程时,乡亲们送了一些土特产表示心意。陈云知道后,一边表示感谢,一边让随行的工作人员将礼品如数退回。还有一次,一个大军区的两位同志来到陈云的住所,向他汇报军事演习的情况并带来当地产的两盒葡萄。汇报完工作,陈云让他们把葡萄拎走,两位军人解释说:“这值不了几个钱,不是送礼,只是让您尝尝。”陈云接受了他们的心意,说:“我吃10颗,叫‘十全十美’,剩下的你们带回去。”

共产党人注重补“小洞”的优良品德依然发扬光大。在当代共产党人中间,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能自觉补“小洞”。郭明义在矿山工作,一些在采场承包工程的私营老板想从郭明义那里得到“好处”,便送来手机和现金,这一切都被他严词拒绝。郭明义和外方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工作,多次婉言谢绝他们给他的小费和酬金。

可惜,“小洞不补 ,大洞吃苦”这句俗语所蕴涵的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却被一些党员干部所忽视。有一位落马贪官在忏悔书中写道:“为政之初我也是秉持信念、保有清名。后来,有个所谓朋友在搞房地产,逢年过节他都送些小礼品来, 起先我有所警觉,但没有下决心拒绝他。由于收惯了小礼, 以致后来他送来巨款、房产等大礼时,也就没有思想包袱了。就这样‘温水煮青蛙’,在不知不觉中慢慢麻木,随之渐渐坦然和心安理得,继而胆子越来越大,贪欲越来越强,最终发展到贪污受贿、违法犯罪,锒铛入狱。”

纵观落马贪官,多数都是因为对自身存在的“小洞”不察不补,熟视无睹,漠然置之,任其发展,最终蔓延到不可收拾的地步。腐败分子的职务、年龄各不相同,犯罪的背景和手段也因人而异,但他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特点,就是从吃一点、拿一点、贪一点这些小毛病、小问题开始,变成“毛毛细雨湿衣裳,滴滴杯杯败家当”,最终滑向腐败深渊。贪官们的“成长”史,几乎都有一个“小洞不补 ,大洞吃苦”的过程。

要想避免落得个“大洞吃苦”的下场,必须随时随地修补那些不经意间出现的“小洞”。“小洞”因其小,破坏力较弱,修补起来相对容易一些。

修补“小洞”要靠“自律”。古人说:“吾日三省吾身。”“省”其实就是一种自律,以律已之心不断强化自我约束、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。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把握好自己,在日常小事小节问题上也要谨慎处理,以“如履薄冰”的谨慎之心对待小事,以“祸患积微”的忧患之心对待小节;“小处”不“随便”,见微知著,小事当慎,小节当拘,细节上严格自律,大方向不触“红线”。

修补“小洞”也要“他律”。鉴不能自照,尺不能自度。党内生活中,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,党员干部相互咬耳扯袖、多搞红脸出汗,这是避免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的第一道“闸门”。

当一名党员干部出现倾向性、苗头性问题时,如果有人咬咬耳朵、扯扯袖子,就有可能将这些问题制止在萌芽状态;在问题比较严重时,如果有人大喝一声、猛击一掌,就有可能起到幡然醒悟、悬崖勒马的作用。

当然,对犯错的同志来说,要懂得“讼吾过者是吾师,谀吾善者是吾贼”;牢记哲人所说,“能够听到别人给自己讲实话,使自己少走或不走弯路,少犯错误或不犯大的错误,这实在是福气和造化”。党员干部对别人的咬耳扯袖、批评指正,要虚心接受,立马改正,以实际行动修补“小洞”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